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一周】未来五年,上海的“变与不变”

朱珉迕​ 上观新闻 2021-01-05

“没有勇气干不了,没有智慧干不成”



一周前,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前往市委党校,为第3期中青年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培训班作报告。

此时,距“十四五”规划编制完成,剩下不过几个月时间。

此番讲话,着重阐述了上海未来发展形势和任务,亦有为上海“十四五”进一步明确基调的意味。

李强对在座学员——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全市干部表示——在这个当口,需要“准确把握上海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深入思考谋划上海未来发展的重大命题”。

大命题很多。最为关键的,是一组“变与不变”。
【变与不变】

对上海发展方位的把握,历来要置于特别的坐标。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上海的发展,必须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谋划。

这“四个放在”,被视为“上海一切工作的基点”,也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把握新特征、考虑新问题的一套重要坐标。

用李强的话说,这是“我们思考问题的重要方法”。“变与不变”,就对应这“四个放在”——

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看,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的使命没有变,但内涵愈加深厚,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服务引领,更要“在大国深度博弈中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助力国家在严峻的外部挑战中突出重围”,并“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超大城市治理模式,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看,坚定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没有变,但扩大开放的重点从要素性开放进一步转向制度性开放——要试验高标准国际投资经贸规则,要优化营商环境,要吸附重点跨国企业供应链,要推动高水平“走出去”,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打破断供和脱钩。

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没有变,动力源却不同以往。外部需求很可能长期低迷,意味着过去“大进大出”模式难以为继,上海需要在坚持扩大开放的同时,立足于扩大内需,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大都市圈的整体优势,对接一个“新市场”;亦需更为重视知识、技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激发“新要素”的活力。

放在长三角一体化的部署中看,上海的龙头地位没有变,但发挥龙头作用的机理在变,上海与周边的同城效应不断提升,过往的单向对外辐射,更多转为“双向赋能”。换言之,上海周边没有“弱邻居”,要当这个“龙头”,对自身功能和协同能力的要求,自然也水涨船高。

也就是说,上海的基本方位没有变,战略使命也没有变。但各个层面的具体内涵和指向,则有了新的变化——或者说,需要持续不断“深化”

如果说前几轮五年规划解决了上海的宽度、高度、厚度,那么到了“十四五”,这里尤需着重发力的,就在“深度”。
 
【“变”中“不变”】

因时而异,顺势而为,是上海在变局中的必然之举。但应变的过程,绝非随性而为,更不可能没有章法。

事实上,几年前开始,上海发展已经在着眼“深度”。在改革开放进入深化期、攻坚期的时候,反复强调中心城市的身位和“排头兵、先行者”的使命,本来亦是要在深度上做文章。

新变局中,近年被反复强调的一些方法论,需要坚持发扬。其一,是对“功能”的再三强调。

“功能,是超越数量和规模,甚至高于质量和效益的特质。”李强说,“全面建成‘五个中心’,要以强化‘四大功能’为核心、为主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强化“四大功能”,可谓“量体裁衣”。这是在要素资源高度集聚、产业集群充分孕育、市场主体深度互动、发展生态不断优化的基础上,演化形成的独特竞争优势。

李强说,“只有强化‘四大功能’,上海才能构筑起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才能做到‘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其二,是对“关键”的再三强调。

产业链要抓住关键环节,价值链要抓住高端环节,这是上海坚持已久的取向,亦有一系列的布局安排。除此之外,李强特别强调的,还有改革开放层面的关键招数。

必须聚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在具有突破口和发力点性质的领域展开破冰,才能破茧化蝶,打开新天地。”他说。

其列举的设想,包括境外企业上市、离岸金融等领域的破冰行动,以让上海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和提升”。

贸易等领域亦然。对上海而言,有这样的“关键落子”,就可能迎来更大层面的“满盘皆活”。在李强的期望中,这些需要“乘势而上,借势发力,务求必成”。

其三,是对“体系”的再三强调。

在两个“循环”中做“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本身就意在构建一套更完整的经济循环体系。而在具体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层次上,亦有上下游配套、全链条畅通、实现循环的问题。

李强反复强调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问题,同时强调上海应在健全科技创新体系的层次上多做文章。这些方面,上海仍有堵点,比如,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成果流失,不少项目选择异地产业化

他对此不无担忧。“生产环节的高附加值,可以支持进一步向上游研发环节进军,而如果缺乏制造环节利润的反哺,可能影响后续研发潜力。”

为此,“十四五”期间,上海需要针对“全过程的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加快发展技术交易中介服务。

“特别是加快建设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承接基地,构建顺畅高效的技术创新和转移转化体系”。他说。

这三个方面,不仅是战略使命,更是一种战略定力。上海下一轮发展,可以视其为基本取向。

明确了这些,一些具体的“变法”,也就清晰了。


【善谋其变】

首当其冲,亦被视为基础的,是产业之变。

上世纪90年代明确的“六大产业”(即汽车、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管了上海近30年。在李强看来,“六大产业”如今虽仍在发展,但也遇到不少问题,必须加快优化调整、转型升级。

“城市要始终保持竞争力,必须与时俱进打造有引领性和前瞻性、有控制力和影响力的优势产业。很多产业都有其生命周期,长期依赖和固守某个产业,将落后于时代。”他说。

原先“六大产业”的基本格局,有望调整为“3+6”的新体系——“3”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三大已被明确的先导产业,“十四五”末要实现规模倍增;“6”则指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等六大“新支柱产业”。这“三老+三新”,均要努力达到五千亿甚至万亿级的产业规模。

他亦强调,上海以服务经济为特色,从服务业来说,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其是否具有“高、新、专”的特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新业态、新模式;专业化、精细化。

一旦如愿,上海的产业基础和动力,无疑将有一次跃升。

另一关键,是空间之变。

上海的发展空间布局,某种程度上,需要一次布局上的重整与提升。李强将之概括为四句话:

“中心开花”——中心城区主攻推进城市更新、提升经济密度、强化核心功能。

“两翼齐飞”——东端的临港新片区和西边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需要“携手推进更深层次的改革和更高水平的开放,让资源要素充分流动起来,让制度创新红利充分释放出来,不断提升区域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全球资源吸纳能力”。

“新城发力”——嘉定、松江、青浦、奉贤、临港等五大新城,将按照独立城市定位,在“十四五”期间大力建设,力求成为“上海未来发展最具活力的重要增长极和发动机”,并与中心城区一道,构成上海大都市圈的“核心内圈”。

“南北转型”——金山、宝山均需在转型上加力,前者要在目前的化工产业基础上,形成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后者则被期望成为承接高校创新项目产业化的科创中心主阵地。

【作风之变】

当然,更深层次的,还在各级“干事者”的作风之变。

历次在党校作报告,市委书记拿来压轴的话题,往往是干部作风与精神状态。

“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李强说。

上周五的市委常委会上,他表示,上海干部应当切实做到敢担当敢作为,更好为基层服务、为发展出力。尤其在发展问题上,领导干部“要当路标,不能当路障;要踩油门,不能踩刹车”

而在党校,他提醒在座中青年干部——也是告诉全市各级干部,特殊时刻,格外需要学会“观大势、把大局,提起气、沉下心”。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越是风高浪急,清醒和理性越是难能可贵。”李强说,干部们需要学会在处理两难问题中统筹兼顾,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这是愈发重要的能力,亦能检验干部的担当精神。

“要做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未知变量的准备,从最坏处着眼,尽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他说,“干部的精神状态从来都是勇气和智慧的统一。没有勇气干不了,没有智慧干不成”。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珉迕

微信编辑:小小
校对:桑河

◢ 猜你想看↓↓
【上海一周】严峻挑战中,上海如何成为“开路先锋”
【上海一周】东西两端,两步“先手棋”
【上海一周】高温天“串门”苏浙近邻,上海要表达什么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嘿,星标我们了吗?


“嗯,这篇正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